形态描述
翅展 雌蛾 68--82 mm
形态 雌蛾触角干白色,散布黑色鳞片, 端半部黑色鳞片稠密,栉齿浅黄色;下唇须白色,外侧具黑色纹,末端有一黑点;头部白色,触角基部浅黄色;胸部白色,在中胸和后胸前缘有浅黄色斑和黑色点;腹部白色;体下面淡奶白色,腹部末端两侧各有三个黑点;足淡奶白色;前足腿节、胫节和跗节有黑斑;中足和后足胫节和跗节有黑斑。前翅奶白色,翅前缘和后缘略带淡粉棕色;翅基部有四个黑点,不甚清晰;亚基线黑色,清晰,向外倾斜较大,在中室和亚中褶略向内呈新月形凹陷,在亚前缘脉及中室后缘向外突,呈齿状;翅前缘近正中有一隐约可见的黑色纹;中室中央具一黑色圆点;中室末端有一黑色月形纹,其外方从前缘至Cu2脉沿翅脉有一黑色不规则锯齿形线,锯齿尖在翅脉上;亚端线黑色,锯齿形,不完整,在M3脉与Cu2脉问消失;翅外缘脉问有一列黑点;缘毛白色。后翅白色;翅外缘脉问有一列黑点。前翅反面奶白色,前缘和后缘略带浅粉黄色;中室中央有一褐色点;中室末端有一新月形褐色纹;外线从前缘至Cu2脉有一褐色纹;翅外缘脉间有一列褐色点。后翅反面白色,前缘浅粉黄色;中室末端有一褐色斑;外线褐色,不达臀角;翅外缘脉间有一列褐色点。
本种与Imaida sinuata Tox.相似,但不同在于:前翅亚基线弯曲,后翅无亚端带,胸部白色具浅黄色斑和黑色点,触角栉齿浅黄色;而后者前翅亚基线较直,后翅具不完整的亚端线,胸部奶白色无斑纹,触角栉齿浅黄褐棕色。
观察标本 1♀,云南勐腊、1982.Ⅳ.20、王用贤采;1♀,海南尖峰岭、800m、1981.Ⅶ.24、顾茂彬采。
形态 雌蛾触角干白色,散布黑色鳞片, 端半部黑色鳞片稠密,栉齿浅黄色;下唇须白色,外侧具黑色纹,末端有一黑点;头部白色,触角基部浅黄色;胸部白色,在中胸和后胸前缘有浅黄色斑和黑色点;腹部白色;体下面淡奶白色,腹部末端两侧各有三个黑点;足淡奶白色;前足腿节、胫节和跗节有黑斑;中足和后足胫节和跗节有黑斑。前翅奶白色,翅前缘和后缘略带淡粉棕色;翅基部有四个黑点,不甚清晰;亚基线黑色,清晰,向外倾斜较大,在中室和亚中褶略向内呈新月形凹陷,在亚前缘脉及中室后缘向外突,呈齿状;翅前缘近正中有一隐约可见的黑色纹;中室中央具一黑色圆点;中室末端有一黑色月形纹,其外方从前缘至Cu2脉沿翅脉有一黑色不规则锯齿形线,锯齿尖在翅脉上;亚端线黑色,锯齿形,不完整,在M3脉与Cu2脉问消失;翅外缘脉问有一列黑点;缘毛白色。后翅白色;翅外缘脉问有一列黑点。前翅反面奶白色,前缘和后缘略带浅粉黄色;中室中央有一褐色点;中室末端有一新月形褐色纹;外线从前缘至Cu2脉有一褐色纹;翅外缘脉间有一列褐色点。后翅反面白色,前缘浅粉黄色;中室末端有一褐色斑;外线褐色,不达臀角;翅外缘脉间有一列褐色点。
本种与Imaida sinuata Tox.相似,但不同在于:前翅亚基线弯曲,后翅无亚端带,胸部白色具浅黄色斑和黑色点,触角栉齿浅黄色;而后者前翅亚基线较直,后翅具不完整的亚端线,胸部奶白色无斑纹,触角栉齿浅黄褐棕色。
观察标本 1♀,云南勐腊、1982.Ⅳ.20、王用贤采;1♀,海南尖峰岭、800m、1981.Ⅶ.24、顾茂彬采。
国内分布